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展开剩余99%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编辑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编辑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编辑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编辑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编辑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编辑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编辑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编辑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编辑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编辑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编辑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编辑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编辑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编辑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编辑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编辑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编辑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编辑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编辑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编辑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编辑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编辑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编辑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编辑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编辑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编辑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编辑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编辑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编辑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编辑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编辑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编辑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编辑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编辑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编辑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编辑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编辑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编辑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编辑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编辑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编辑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编辑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编辑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编辑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编辑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编辑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编辑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编辑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编辑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编辑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编辑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编辑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编辑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编辑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编辑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编辑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编辑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编辑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编辑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编辑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编辑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编辑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编辑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编辑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编辑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编辑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编辑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编辑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编辑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编辑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编辑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编辑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编辑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编辑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编辑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a.z2.jotkc.cN/isnlk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编辑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a.z2.jotkc.cN/ilrah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编辑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编辑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编辑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编辑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a.z2.jotkc.cN/gjbsv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a.z2.jotkc.cN/ojlhy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a.z2.jotkc.cN/jhunu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编辑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编辑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编辑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编辑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编辑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编辑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编辑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编辑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编辑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编辑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编辑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编辑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编辑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编辑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编辑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编辑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编辑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编辑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编辑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编辑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编辑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编辑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编辑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编辑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编辑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编辑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编辑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编辑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编辑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编辑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编辑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编辑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编辑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编辑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编辑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编辑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编辑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编辑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编辑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编辑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编辑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编辑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编辑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编辑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编辑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编辑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编辑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编辑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编辑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编辑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编辑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编辑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编辑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编辑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编辑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编辑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编辑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编辑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编辑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编辑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编辑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编辑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编辑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编辑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编辑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编辑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编辑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编辑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编辑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编辑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编辑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编辑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编辑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编辑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编辑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编辑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编辑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编辑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编辑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编辑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编辑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编辑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编辑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编辑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编辑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编辑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编辑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编辑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编辑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编辑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编辑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编辑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编辑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编辑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编辑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
发布于:山西省九五配资-股票做配资-股票免费配资-重庆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