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初,北京控股的会议室里弥漫着紧张而期待的气氛。中诚信国际的评级报告刚刚送达——科技创新债券“AAA”评级的认证赫然在目。这是对这家走过28年风雨的香港红筹企业最有力的背书,也是其从多元化综合企业蜕变为公用事业巨头的加冕礼。
时针回拨至1997年5月29日。香港交易所的铜锣声为“首都概念股”北京控股敲响。彼时的它如同一艘航空母舰,甲板上搭载着燕京啤酒、三元食品、王府井百货、机场高速、八达岭旅游等八家北京优质国企,横跨食品、零售、旅游、交通多个领域。上市当日股价飙升,融资27亿港元,成为红筹股热潮中的明星。
盛宴很快遭遇寒流。亚洲金融风暴席卷而来,北京控股股价遭遇断崖式下跌,从巅峰的60港元一路跌破6港元。
投资者对“大杂烩”式的综合企业失去信心,公司融资功能几近瘫痪。一位老股东回忆:“每股11元的资产,股价只剩6港元,我们甚至怀疑它能否活下来。”
生死转型:从“大杂烩”到公用事业旗舰
站在2003年的十字路口,管理层面临抉择:继续维持庞杂业务,还是壮士断腕?北京控股选择了后者。一场历时四年的战略重组拉开帷幕:
建国饭店、三元食品、王府井百货等非核心资产被果断剥离2005年,北京市政府将燃气集团注入公司,成为转型关键棋子
“我们从综合企业向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转型,燃气就是我们的新引擎。”时任总裁张虹海点明战略。市场反响热烈——2007年4月复牌次日,股价单日飙升10.9%,高盛将评级调升至“买入”
转型的深层逻辑逐渐清晰:
公用事业提供稳定现金流,燃气、水务业务与城市发展深度绑定,抗周期性显著增强政府资源倾斜,作为北京市属最大国企之一,在获取特许经营权、政策支持上优势凸显资本运作空间扩大,基建资产更易获得金融机构认可,债务融资成本持续走低
十年磨一剑。到2023年,管道燃气业务已贡献公司70%以上收入,环境、啤酒业务构成补充,并通过参股北控水务布局城市水务,形成了公用事业生态圈。
资本引擎:AAA评级背后的财务攻防战
2025年1月的“AAA”债券评级并非偶然。中诚信国际的报告中亮出关键支撑点,核心业务市场地位稳固,融资渠道多元畅通,政府及母公司强力支持。
但挑战同样醒目,2024年净利润51.23亿元,同比下滑6.82%;长期借款同比激增38.41%,资本支出持续高企。
2025年5月,又一笔
30亿元定期贷款
落袋,期限3年,用于补充营运资金
。灵活的资本运作,为这个公用事业巨头的扩张持续输血。
数字里的增长密码
最新财报揭示业务韧性:2024年营收840.6亿元,同比增长2.13%。虽净利润微降,但剔除一次性因素,经营利润实际增长5%。
细分板块亮点频现:
燃气领域:天津南港LNG项目首年产量突破100万吨北控水务:连续14年当选中国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,自由现金流连续3年为正燕京啤酒:净利润首超10亿元,2025年一季度利润大增61.1%
股东回报彰显诚意:全年每股派息1.62港元,股息率保持竞争力。市场用“真金白银”投票——市盈率7.03倍、市净率0.42倍的估值,显示投资者对其公用事业模式的认可。
新征程:科技创新债券的战略深意
2025年初发行的科技创新债券,暴露了北京控股更大的雄心。资金重点投向:
燃气数字化管网系统水务智能化管理平台环保技术研发
这与北京市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深度契合。正如其参股的北控水务在污泥干化技术上已达行业领先水平,科技创新正成为传统公用业务的新引擎。
二十八载春秋,北京控股的转型轨迹清晰可见:从红筹上市的资产包,到亚洲金融风暴中的困兽,再到聚焦燃气的公用事业巨头。每一次转身都烙印着国企改革的典型路径——借助资本力量,服务城市发展。
今天的它,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手握AAA评级、840亿年营收和30亿新融资,依然承担着“繁荣香港、服务北京”的初心。当科技创新债券的认购单如雪片般飞来,一个新的故事已经开始书写:这家穿越周期的企业,正在用燃气管网中流动的能量,点亮首都的夜晚,也点燃自己的未来。
九五配资-股票做配资-股票免费配资-重庆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