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先福/文图
第四十八回 再拜苌弘明乐礼
千古圣人修乐经
这一回,本书将打乱一下叙述时空。话说公元前496年,在鲁国做宰相好好的孔子,却放下好好的宰相不当了,并且连个招呼都不打,居然突然离开了鲁国。史书说,公元前497年(鲁定公十三年)春,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。季桓子接受了女乐,君臣长期迷恋歌舞,根本不理朝政。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,因而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。
这个意思是说,齐国送了很多美女给鲁国,鲁国的君臣迷恋美女,竟然不闻政事了。按理说,身为宰相的孔子,就该担当起自己的职责,把政事理起来,然而不可思议的是,他居然连招呼都不打,居然离开了鲁国,那时候孔子已是55岁,早已不是容易脑壳发热的青少年,他居然就会因为国君和大臣沉迷女色而放弃高官厚禄,居然不顾礼节(按说孔子是最讲礼节的人),居然连给国君打个招呼的礼节都没有了,莫名其妙就离开了鲁国,实在是太不可思议!而且这一走就是很多年,以后便东奔西跑,虽然也曾回过鲁国,但却在外的时间多,而且还是冒着到处围追堵截的危险,这到底是为什么?几千年的历史都没把这个事情袒露出来,本书就要揭开这个谜底了。
展开剩余88%原来,孔子突然离开鲁国,是因为受到周王室的指令,在苌弘的安排下,继续从事他刺探军情的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,也就是说,孔子又在履职他的特殊使命了。
这里不急于叙述孔子如何履行他的特殊使命,先说孔子“忙里偷闲”,又一次拜访苌弘,为修改乐经在成周求教关于乐礼的关系问题。这一次,史书说是公元前495年,那时候,苌弘已是87岁高龄,是相当受人敬重的老人了。
苌弘是孔子的老师,又是老上级,客套话就不必过多交代了。出于对孔子的爱护和信任,也是因为孔子忠于周室的缘故,苌弘毫不保留的把自己对乐礼的精华见解全盘传授给了孔子,从理论上给了孔子最为深刻的教育。
苌弘说,大凡音的兴起,都是由于人心有所感而生的人心的活动,是由于外界事物使它这样的。人心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,所以表现为声音;声互相应和,就会发生变化;变杂五声,使之交错成文,就叫做乐音了;将乐音加以编排组合进行演奏,再配上千、戚、羽、旄等为道具的舞蹈,就叫做音乐了。
音乐是由乐音产生出来的,它的本源在于人心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。因此那种悲哀的情绪被外物所发时,发出的声音就急遽而短,离国家灭亡就没有几天了。
凡是乐音,都是从人心中产生出来的;音乐,是和万物的性理相通的。所以懂得声音而不懂得乐音的,是禽兽;懂得乐音而不懂得音乐的,是普通人。只有君子能够懂得音乐。所以如果从审察声音进而懂得乐音,审察乐音进而懂得音乐,审察音乐进而懂得政治,那么治国之道就完全掌握了。
宴饮讲究礼节,是为了端正社会交往的风气。礼是用来节制人民的心志的,乐是用来和悦人民的心声的,政令是用来推行礼乐的,刑罚是用来防止邪恶的。礼、乐、刑、政四者通行于天下而没有违背的,那么王者的仁道就算很完备了。
同样的道理,乐是用来协同好恶的,礼是用来区分贵贱的。好恶相同就会互相亲近,等级分明就会互相敬重。过分偏重乐就会使人放纵,过分偏重礼就会使人疏远。合同人们的感情,约束人们的仪态,就是礼和乐要做的事。礼义制度建立了,贵贱就有了等级;乐调文采协同了,上下就会和睦;好恶有了分明的标准,好人与坏人就会分清;用刑罚禁止暴行,用爵禄举荐贤能,那么政治就公正均平了。用仁心来爱护百姓,用义理来教化百姓,这样的话,就可以很好地治理民众了。
从更深的意义上说,乐是从人的内心产生的,礼是从人的外在行为中表现的。乐由内心而发,所以显得平静;礼起于外部行为,所以就要有文饰。高尚的音乐必定平易,隆重的礼仪必定简约。乐教充分发挥作用时,人们之间就不会怨恨;礼教充分发挥作用时,人们之间就不会有争斗了。靠互相谦让的文德就能治理好天下,说的就是礼乐的功用。凶暴之民不再犯上作乱,诸侯都恭顺服从,兵器不再动用,刑罚不再施行,百姓没有忧患,天子没有恼怒,能像这样,乐教的目的就达到了。至于礼乐用之于钟磬,发之于声音,用于宗庙社稷,用于祭祀山川鬼神,这是各个时代顺依民情而定的。帝王功业成就之后就制作音乐,政治安定后就制定礼仪。功业伟大的,所制作的乐就完备,功治广遍的,所制作的礼就周密。手持盾、斧的歌舞,不能算是完美的音乐;用煮熟的食物来祭祀,不能算是通达周的礼仪。五帝所处时代各不相同,所作之乐不互相沿袭;三王之间世事各异,所作之礼也不互相承袭。音乐太过分了就会产生忧患,礼仪太粗疏了就会导致偏失。至于要使音乐既敦厚而又不会产生忧患,礼仪既完备而又不会导致偏失,大概只有大圣人才能办到吧。天高在上,地低在下,万物散布,各不相同,礼制因此推行起来;天地二气,流行不息,会合齐同,化育万物,音乐由此而兴起。春生夏长,是天地仁德的表现;秋收冬藏,是天地义道的表现。仁德和乐的功效相近,义道和礼的作用相近。乐重在敦厚和同,效法圣人,顺从天道;礼重在区别异同,效法贤人,遵从地道。所以圣人制作音乐来顺应天时,制定礼仪来配合地物。礼乐明确而完备,天地就能各得其位,各尽所能了。天尊地卑的观念确立后,君臣之焉,行乐教。乐是布施恩德不求报答的;礼是有往有来知恩必报的。乐是来表达发自人们内心的欢乐;而礼是要表达对施恩者的回报。所以制作音乐是为了表彰功德,制定礼仪是为了报答恩德。乐是表达不能任意改变的情感的;礼是反映不能随便更改的事理的。乐统领一切.使人们和谐,礼区分尊卑,使人们等级分明,礼和乐的道理是贯通于人情之中的。探究本性以推知其变化规律,是乐的实质;提倡真诚除去虚伪,是礼的原则。礼和乐顺应天地的诚意,感通神明的德惠,使天地神祇都降临人间,育成大大小小的各种事物,调整父子君臣的关系。所以圣人推行礼乐,那么天地会因此而显得光明。天地欣然交合,互相融会,温暖慈爱地覆盖养育万物,于是草木茂盛起来,作物抽芽萌发,飞鸟展翅飞翔,兽类孳生繁育,冬眠的昆虫也苏醒过来,鸟类孵卵生育,兽类怀孕养殖,胎生的不会流产,卵生的不会夭亡,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乐啊!
所谓乐,并不只是指黄钟大吕、弹琴唱歌和持着盾和大斧的舞蹈,这些都是乐的细微末节,所以让儿童们去表演;摆设筵席,陈列酒樽俎几,排好篷豆等礼器,用登堂下阶、揖让进退来执行各种仪节,这些都是礼的细微末节,所以让典礼小官掌管就行了。乐只懂得歌曲和歌词,所以只能在朝北的卑位上弹奏;宗祝只懂得宗庙祭祀的仪式,所以只能跟在“尸”的身后;商祝只懂得丧葬之礼,所以只能站在主人身后。所以掌握礼乐的实质就处于尊位,懂得礼乐仪式的居于卑位;恭敬虔诚的人走在前面,遵礼办事的人在后面。所以先王有了上下、前后等尊卑等级,然后才可以制礼作乐,推行于天下。
凡是人,都有血气和心智这些天性,但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却变化无常,受到外界事物的感应而激动,然后内在的思想感情才表现出来。所以意象狭小节奏急促的音乐一奏,人民就会感到忧虑;平和舒缓、曲调丰富而节奏简明的音乐一奏,人民就感到安康和悦;粗犷猛烈、奋发昂扬的音乐一奏,人民就会变得刚强坚毅;清廉平和、庄重真诚的音乐一奏,人民就会变得严肃恭敬;宽畅洪润、和顺流畅的音乐一奏,人民就会变得慈爱;邪僻散漫、急促浮滥的音乐一奏,人民就会变得淫乱。
所以先王根据人的情性,审定音律的法度标准,按照礼义来制作音乐,合乎阴阳二气的和谐关系,遵循五行的规律,使阳性的不至于散漫,阴性的不至于闭塞,秉性刚强的不至于暴怒,秉性柔弱的不至于怯懦,阴、阳、刚、柔四者和畅交流于内心而在外面表现出来,都安守本分而不互相侵夺。然后根据各人才质的高低分别学习,逐步增加节奏练习,研究乐舞的形式,以判断如何表现仁厚的道德。规定音律的大小名称,排列音律终始的先后顺序,以象征人事行为,使亲疏、贵贱、长幼、男女的道理都通过音乐表现出来,所以说“观赏音乐的意义很深刻啊”。
土地贫瘠草木就不能生长;水流太急鱼鳖就不能长大;元气衰微生物就不能繁育;社会混乱,礼仪就会废弃,音乐就会淫荡。所以这样的音乐哀伤而不庄严,欢乐而不安定,散漫轻佻而节奏紊乱,流连沉迷而失去了音乐的本旨。声调缓慢的包容着奸伪,声调急促的挑动人的欲念,动摇涤荡的正气,泯灭平和的美德,所以君子鄙视它。凡是奸邪的声调刺激人的时候,逆乱的邪气就会与之相应,逆乱的邪气表现出来时,淫靡的音乐就会流行。纯正的音调感染人的时候,和顺的正气就会与之相应,和顺的正气表现出来时,和畅的音乐就会流行。倡与和相呼应,邪正曲直各归其本分,万物的道理就是这样各依其类,互相感应。历来君子要恢复自然的情性以调和自己的心志,比照好的榜样来成就自己的德行。奸邪淫乱的声色不能留存耳目之间,淫靡邪恶的礼乐不能接触心灵,怠惰怪僻的恶习不能沾染身体,使耳、目、鼻、口、心智等全身各个部分都通过和顺正直的方式,得到适当的发展。然后用音来表达,用琴瑟来演奏,用干、戚来配舞,用羽旄来装饰,用箫管来伴奏,以发扬天地间最高道德的光辉,调和四时变化的顺序,显现万物发展变化的道理。所以用清澈明朗的乐曲来表现天的晴朗,用宏大的乐曲来表现地的宽广,用终而复始的音节来表现四季的循环,用周旋进退的舞姿来表现风雨的形态;五种色彩错综交织而不杂乱,五音和于声,就像八方之风那样互不干扰,乐舞节拍像百刻计时那样有一走之规;大与小相辅相成,终与始循环相生,此唱彼和,清浊交错,循环更替,形成一定的规律。所以音乐的通行能使伦理清明,耳聪目明,血气顺畅平和,移风易俗,天下都能安宁。
所以说“音乐就是使人快乐”。君子喜欢它能提高道德修养,小人喜欢它能满足感官欲望。如能用道德来克制欲望,就能快乐而不至于迷乱;如果为了满足欲望而不顾道德,就会迷惑而得不到真正的快乐。所以君子要恢复自然的天性以调和自己的心志,推广音乐以促成教化,音乐得以推广,民心就可归于正道,就可以观察其德化的成效了。德,是人性的根本;乐,是德行的表现;金石丝竹,是表现音乐的器具。诗,表达人们的心志;歌,唱出其心声;舞,表现人们的体态仪容:这三者都起源于人的内心,然后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。所以情感深厚文采就颢明,气势盛大就能感动天地鬼神,内心蕴藏着和顺的意念,由音乐表现出来就精美至善,只有音乐才是不能有一点虚伪做作的。音乐,是内心活动的表现;声音,是音乐的表现形式;文采节奏,是声音的美饰。君子内心有所感,用声音表达出来,然后进行加工和修饰。所以《武乐》开始时先擎鼓来警戒,先向前走三步表示表演即将开始,要有两次重复的开始,表明武王是第二次才正式出兵伐纣的。乐曲结束时要重整行列,表示伐纣后整军而归,动作迅速而不凌乱,曲调精深幽细而不隐晦。乐曲表现了自己志愿实现后的快乐,又不会对仁义之道感到厌倦;全面体现了仁义之道,又不放纵自己的私欲。所以既表达了情感又建立了仁义之道,乐曲结束后,它所表现的仁德也受到人们的尊重。君子因此更加喜欢善行,小人因此改过自新:所以说“养民之道”,音乐可算是最重要的。君子说:礼乐不能片刻离开人的身心。研究音乐来修养心性,那么平易、正直、慈爱、忠信之心就会自然产生了。平易、正直、慈爱、忠信之心产生了就会快乐,快乐了就会安定,安定了就会持久,持久了就会合乎天性。欣赏音乐,有的得到吉祥,有的遭受灾祸。可见音乐是不能随便演奏的。上古圣君明主推行音乐,并不是来娱乐自己身心,满足感官欲望的,是要以此来治理天下。端正教化都是从端正音乐开始的,音乐端正了,人们的行为就端正了。所以音乐,是用来动荡人的血脉,沟通人的精神以及调和、端正人的身心的。所以宫声动荡脾脏,从而调和端正人的圣洁之心;商声动荡肺脏,从而调和端正人们的正义之心;角声动荡肝脏,从而调和端正人们的仁爱之心;徵声动荡心脏,从而调和端正人们的礼让之心;羽声动荡肾脏,从而调和端正人们的明智之心。所以音乐是用来对内辅佐端正心志,对外区分贵贱的;对上事奉宗庙祖先,对下转化平民百姓。琴长八尺一寸,是标准的尺度。大弦发宫声,在琴中央,表示君主的位置。发商声的弦装在琴的右边,其余的弦按大小依次排列,不能弄乱了秩序,表示君臣的位置安排得适当。
所以听到宫声,会使人心情和畅宽广;听到商声,会使人刚正好义;听到角声,会使人测隐而爱人;听到徵声,会使人乐善好施;听到羽声,使人端敬好礼。
礼是通过外在行为而影响内心的,乐是从内心产生出来的。所以君子不能片刻离开礼,片刻离开了礼,凶暴傲慢的行为就会对外在行为产生困扰;不能片刻离开乐,片刻离开乐,奸邪的行为就会困扰内心。所以音乐是君子用来修养德行的。古时候,天子诸侯听钟磬之乐时不曾离开过殿堂,卿大夫听琴瑟之音不曾离开眼前,这是为了修养行义之心而防止淫逸。淫荡奢靡的行为产生于没有礼来约束,所以圣明的君王让人耳中听《雅》、《颂》的音乐,眼看威严的礼仪,脚下实践恭敬的行为,口中谈论仁义的道理。所以正人君子,邪恶不正的东西就无法侵入他的内心。
苌弘的乐礼论述,无异于千古绝唱,它解决了人类发展史上一个核心价值取向问题——战争走向和平。苌弘的音乐理论和历史观最终成就了孔子乐以发和的中庸思想,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两千多年。孔子因此非常崇敬苌弘,感到苌弘的理论太深刻太伟大,以至于在听苌弘讲授乐礼时,居然不敢坐着听,怕坐着会懈怠了老师,因而居然一直站着以示对老师的尊重。所以在苌弘的故乡蜀国,后人雕塑孔子学乐于苌弘时,都把孔子塑成站姿,毕恭毕敬可见孔子对苌弘是何等的崇敬。孔子还对苌弘表示,等到战事结束了,他一定要把老师的理论整理成书,永远传承。所以后来孔子放弃从政,不负老师苌弘的厚望,编订或整理出了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易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等文化典籍,使得苌弘因忙于政事而未能亲自记载下来的乐礼理论,被孔子传承了下来,成为后人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。而今,孔子成为“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”,而他的老师苌弘,在乐礼问题上,难道不也是“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”吗?
不说苌弘与孔子师徒如何探讨乐礼,且说当时战事正在如火如荼,孔子肩负着周室的重大使命,不得不拜别老师苌弘,并辞别天子姬匄,为完成特殊使命“周游列国”去了。
要知战事的来龙去脉,且看下回道来。
发布于:北京市九五配资-股票做配资-股票免费配资-重庆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